欢迎光临CCTV中文网
300立方米垃圾清零、700人筑红色堤坝……清河“志愿矩阵”解锁治理新密码
来源:中文网   作者:张凤龙

CCTV中文网辽宁讯 

  当61岁的邵荣吉带着南山舞团成员弯腰捡起第10万个塑料瓶时,这支由广场舞爱好者组成的“草根服务队”,已和460人的水源保护队、230人的红十字队……一起,在清河区织成一张覆盖生态守护、民生服务、应急攻坚的“志愿网络”。如今,这抹“志愿红”不仅是城市的温暖底色,更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“金钥匙”。

图片1_副本.png

      从“零散服务”到“体系作战”:6支队伍各显神通

  清晨5点,清河水库岸边的露水还没干透,水源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丛师傅已带着工具袋开始巡查。“这是今年第16场活动,为了保持我们水库的优质水质,我们这些人轮班,3年清走差不多300立方米垃圾。”老人手机里的“巡河日志”,记录着专业队伍的精准守护

图片2_副本.jpg

  清河区的志愿服务早已跳出“单打独斗”的模式。6支活跃队伍各有“专攻”:文化服务队46人扎根乡村7年,202450多场“文艺+宣讲”活动,让村民在看戏中懂政策;红十字队230人全年48场培训,把应急救护知识送进20个社区;而邵荣吉带领的64人南山舞团,93200多天坚持“跳舞+服务”,清理积雪、维修健身器材,用“利人利己”的朴素行动,填补了专业服务的“毛细血管”。

 专业队伍抓“大事”、草根力量补“细节”,这种“分类明确、多元互补”的体系,让志愿服务既有“守护水源”的硬核担当,也有“清扫街角”的烟火温情。区委社会工作部梳理12项制度、发出3万份倡议书的“制度护航”,更让这支队伍从“一时热”变成“长久红”。

图片3_副本.jpg

       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敲门”:民生服务精准“滴灌”

 “考点外的遮阳棚、文具袋,比我们家长想得还周到!”中考期间,清河中学考点外的“志愿服务站”成了网红打卡点。志愿者们不仅备齐饮用水、解暑药,还帮家长看行李、疏导交通——这种“想在前面”的服务,正是清河志愿服务的鲜明特色

图片4_副本.jpg

  瞄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志愿服务主动“找上门”:暑期里,志愿者联合消防、教育部门,走进15个村社开展“情景课堂”,用“模拟溺水救援”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救;每月10日的“孝善敬老日”,20支小分队准时出现在敬老院,理发、测血压、读报纸,一年服务超800人次;残疾人家庭的“定制服务”更贴心,从代买生活用品到对接技能培训,已帮32户家庭实现“微心愿”

图片5_副本.jpg

图片6_副本.jpg

  从“世界水日”的节水宣传到“环境日”的垃圾分类指导,志愿服务像“毛细血管”般渗透到民生末梢,把“群众需要”变成“服务清单”。

图片7_副本.jpg

      从“旁观者”到“主力军”:志愿力量激活治理效能

 20248月那场泄洪攻坚战,至今让清河人记忆犹新。700名志愿者48小时内集结,分组加固堤坝、巡查管涌,用大喇叭在13个村循环播报避险知识。“洪水退了,志愿者晒脱的皮还在胳膊上留着印儿。”村民李大姐的话,道出了志愿力量在治理中的分量。

图片8_副本.jpg

 这种力量在日常治理中更显活力:城乡环境整治中,志愿者带头清理12吨垃圾、铲除5000处小广告,带动3000多名群众加入,让“随手捡”成了街头新风尚;文化振兴里,他们把“乡村大舞台”变成政策宣讲台,用快板、小品讲透乡村振兴政策,全年覆盖群众1.2万人次。

图片9_副本.jpg

  从应急处突的“突击队”到日常治理的“生力军”,清河志愿服务已深度融入基层治理链条,形成“政府搭台、志愿唱戏、群众受益”的良性循环。

图片10_副本.jpg

  如今的清河,“志愿红”早已超越颜色的意义。在这里,科学体系让善意有章法,精准服务让温暖有分量,治理融入让力量有支点——这抹红,正成为一座城市最动人的文明注脚,更书写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答卷。

荐稿:赵岳

责任编辑:刘鑫

发布时间:2025-08-05  阅读:6635次

保存图片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CCTV-WHZG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