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CCTV中文网
蓝中乾:用智慧和汗水书写“刘三姐”乡村蝶变振兴的篇章
来源:中文网   作者:覃新强

CCTV中文网广西讯

  傍晚的桂西北群山叠翠,夕阳余晖洒在宜州区合寨村的蚕种场车间,上百名当地村民正忙着分拣蚕种。村民韦大姐擦了擦额头的汗,笑着说:“以前在家带孙子,外出务工不成,在家又没事做,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,一个月挣2600元,心里总算有了着落!”这座年产值上亿元的蚕种场,正是广西驻宜州区工作队长蓝中乾扎根基层四年,带领群众蹚出乡村振兴路的缩影。  

图片1_副本.jpg

  从高校教师到驻村工作队长,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里,蓝中乾用1400多个日夜的坚守,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,把心血注入乡村脉搏中。他以“驻村干部的领头雁”之姿,带领宜州区近500名驻村干部,在16个乡镇的210个村屯间奔走,交出一份“产业兴、百姓富、乡村美”的答卷。当地很多百姓说,他是宜州区乡村振兴的破局者、攻坚者、深耕者与初心守护者。

     破局:从“治人”到“兴业”,锻造乡村振兴铁军

 “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”这是蓝中乾常挂在嘴边的话。20217月上任之初,他面对的是驻村干部队伍“松散软”的困局:部分干部“驻村不住心”,群众抱怨“干部像候鸟”。  

破题之道在于制度创新。 蓝中乾创新实施“五个一次”工作法来破冰:每季度召开产业发展研讨会,每月开展为民解难活动,每周走访一个村屯……四年来,他推动驻村干部走访群众3.2万人次,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800余件。  

  严管与厚爱并重,方显担当。研究完善“黄橙红”亮牌机制,确保“亮牌”管理工作覆盖到工作作风、工作态度以及联系群众等各领域环节。对12名不作为干部严肃问责,同时为驻村干部协调就医绿色通道、子女入学帮扶50余次。四年来,他积极筹措价值20多万元物资,为驻村干部送去“暖心包”;在“宜州先锋”开设专栏,积极报道驻村干部先进事迹50多篇,讲好驻村干部的故事。

  四年来,蓝中乾先后到广东、浙江、南宁、柳州等地,开展招商引资工作。组织和带领宜州区全体驻村干部为各村屯招商引资55个项目,引进资金4200多万元。寻求后援单位和社会各界帮扶资金3800多万元,为各村屯修缮村庄道路、安装路灯、村屯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等,先后为群众做实事好事402件。新华网、中国农村网、中国商报等中央媒体以《广西驻宜州工作队:因地制宜“激发三力”,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》为题,作了报道宣传。

     攻坚: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,蹚出产业兴农新路

  宜州虽为桑蚕之乡,却长期受困于“蚕种外调、秸秆废弃、产业单一”。蓝中乾深谙:唯有让土地生金,才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。  

瞄准痛点,打响“蚕种翻身仗”。 宜州,这座素有“中国蚕桑之乡”美誉的城市,却因为有些蚕种企业为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,导致蚕种抗病性差、成活率低,蚕茧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,桑蚕产业的发展遭遇“蚕种质量差”的难题。2023年,他奔走广东引资引技术,促成河池学院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。2024年,投资1200万元的合寨蚕种场投产,年产30万张优质蚕种。该蚕种场引进先进技术,成为河池市乃至广西第一家生产原种蚕种示范基地,填补河池市蚕种依赖外省输入的历史。“以前我们蚕种被外地技术卡脖子,现在自家门口就能产原蚕种。”屏南乡的干部有点扬眉吐气起来。

  变废为宝,秸秆里刨出“黄金链”。 面对秸秆焚烧顽疾,蓝中乾通过招商引资,组建蔚来农业专业合作社,在同德乡塘上村建成4000平方米的秸秆青贮综合利用饲料生产基地,实施“企业搭建项目平台+农村合作社经营管理+农户出地入股+脱贫户监测户就业”的联农带农的产业发展模式。同德乡所有村委(社区)签订5000多亩土地种植饲草,同时让群众桑园地甘蔗地废弃秸秆每亩增收300元。更妙的是,合作社推动“秸秆养鹅”作为闭环,用青贮饲料带动“桂鹅”养殖,成立养殖企业并提供鹅苗、技术、包回收,脱贫户养35只鹅年赚5000元。“秸秆喂牛羊喂鸡鹅,粪便肥田,这账算得明白!”养殖户韦志强笑言。

图片2_副本.jpg

  盘活闲置资源,大力发展“飞地经济”。 在安马乡拉稿村,他整合3个贫困村资源,将安马乡拉稿村10多亩废弃小学场地改造成陆基养鱼基地,采用“公司+飞地村”模式,让无水源自然条件恶劣的山村聚此,共同发展村集体经济,共享产业红利。如今,36个鱼池年产能40万斤鱼的基地已投入10000尾加州鲈鱼进行饲养。预参与陆基养鱼的村屯,每年可创收10万元。“大山里养出活鱼,过去想都不敢想!”拉稿村老党甘春奎激动地说。

  整合资源,发展村集体经济。蓝中乾先后3次到柳州考察和招商引资,在祥贝乡六代村和福龙乡龙候村等地,发动种植1000亩竹笋。与广西品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,推进“订单式”南瓜产业发展,组织相关乡镇利用闲置山林地种植800亩特色南瓜。同时组织有关村委创办村级农资实体店,开发公益就业岗位,让当地有关困难户在家门口就业。先后培育和发展19家村委农资实体经营店,四年来农资销售达8000多吨,营业额达2000多万元。

图片3_副本.jpg

  党旗引领,农市大集促销出成效。在宜州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,蓝中乾组织65个脱贫村、35个乡村振兴重点村的驻村干部,深入农户收集富余的农副产品,把宜州区16个乡镇化成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,组织举办5场 “党旗引领 农市大集”农副产品集中大展销活动,同时通过直播带货、微信推送等营销手段,将宜州蚕丝被、农家米酒、红薯粉、鸡鸭等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,农副产品销售额500多万元。

     深耕:从“治理”到“智理”,书写乡村蝶变篇章

  乡村振兴,既要富口袋,更要美生态、润人心。蓝中乾以“绣花功夫”推进乡村治理,让文明新风浸润乡野。  

“积分制”激活自治活力。 从最难啃的地方着手,蓝中乾在同福社区推广“积分制”,将环境维护、志愿服务、乡村建设、矛盾纠纷等事项纳入积分考评范畴,村民凭积分兑换洗衣粉、食用油等生活用品。把群众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主人翁”,使乡村治理工作得到有效改善。“过去垃圾随手丢,现在争着扫街攒分!”村民韦秀芳说。截止目前,“积分制”在宜州区所有村委和社区推行。

  “清廉村约”树新风。 在宜州区所有村委社区,推行 “一约四会”治理乡村建设。即:“禁赌禁毒会、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”,通过乡村自治引导群众屏除移风易俗,开展严禁黄赌毒行动,村民自觉倡导文明、健康、科学的生活方式弘扬文明新风。

     初心:从“驻身”到“驻心”,赤子情怀照山乡

“驻村,驻的是人心。”蓝中乾的驻村日记里这样写着,四年间他走遍宜州区210个村屯。  

图片4_副本.jpg

  从三岔镇庭亮村到安马乡古育村,每年季节性干旱缺水时,蓝中乾发动关驻村干部,利用自己的车辆,从几十公路远的地方,把每水送到缺水的孤寡老人手里……

福龙乡凤朝村的蓝某某,一家四口人,蓝某某一人养三个无劳动能力的人。家里六岁的女孩突然患有重大疾病,给平时靠低保政策兜底的蓝某某一家,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和负担。蓝中乾号召全体驻村干部积极募捐,当天筹得一万元医疗费,送到医院……

  四多年来,他与全体驻村干部入乡村、进田野,引导群众做、带着群众干、帮着群众赚,把致富的种子播撒在乡野沃土里,把论文写在刘三姐故乡的土地上,用智慧和汗水书写“刘三姐”乡村蝶变振兴的篇章。“驻村干部,驻的是一份初心与担当,保持来时的激情和感情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”蓝中乾常常这样说。(图文/覃新强

 责任编辑:刘鑫          编审  :陈骊生


发布时间:2025-04-25  阅读:7326次
  下一篇: 没有了!

保存图片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CCTV-WHZG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